#國際白飯節 #減碳 #可持續發展 #碳足跡 #碳排放 #稻米生產 #食物減碳 #低碳飲食 #生命週期 #可持續酒吧 #泰國 #低碳米 #日本 #免洗米 #韓國 #牛肉米
Written by Yetta Wu. KV created by Chelsea Yeung.
編者的話
5月16日是國際白飯節,無論是「米飯班主」的稱呼還是「你食左飯未」的日常問候,都足以顯現出米飯對香港人的重要性。但你又知不知道,米飯除了直接關係到人的溫飽,還與溫室氣體排放息息相關?聯合國研究指出,糧食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是人類碳足跡的主要來源之一,而白飯作爲東亞地區的主食,瞭解「一碗飯的碳足跡」對於推動食物減碳有著重要意義。
為了響應國際白飯節,支持米業的可持續發展,EA團隊將探討稻米生產的碳足跡,並介紹泰國、日本和韓國的三個創新減碳案例,看看它們是如何從一碗飯開始實現減碳的。
選用有機米,支持稻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023年,香港的食米進口量達27萬公噸,平均每人消耗約34公斤米。雖然近年米的消耗量有所下降,但泰國仍然是香港最大的米源地,占進口量的五成以上。除了泰國香米備受青睞之外,亦有越來越多消費者為提高生活質素而選用有機米。有機米採用自然的方式進行栽培,不使用化學合成物質,不僅讓消費者能夠食得放心,也更有利於改善土壤狀況,支持稻米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圖片來源:工業貿易署
米業的生命週期和碳足跡
碳足跡是產品生產活動過程中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計算碳足跡能夠幫助我們識別氣候變暖的主要來源,從而有針對地採取應對措施及減碳行動,以延緩氣候變遷。因此,要推動米業的可持續發展,很關鍵的一步是瞭解米業的生命週期及每一階段的碳足跡。透過不同階段的碳足跡,我們能夠對米業生產的整個生命週期——包括栽種、加工、包裝、運輸,及上架銷售、使用、廢棄處理,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並且分析出每個階段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識別其中的關鍵步驟,從而為促進米業的低碳生產提供參考。
稻米的碳足跡竟是小麥的3倍!
研究表明,稻米生產過程中最主要的碳排放集中在耕種階段。以台灣為例,生產一公斤水稻會產生1.18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並消耗4.3MJ的能源。與玉米、小麥和大豆相比,稻米的碳足跡是它們的3到4倍。施肥是水稻耕作中的重要環節,肥料的使用會影響土壤的甲烷排放,尤其是有機肥中的有機成分,會增加田間的碳投入,進而增加溫室氣體排放。此外,使用收割機和除草機等農業機械也會產生碳排放。
香港首間可持續酒吧變「廢」為酒
稻米的碳排放不僅限於生產過程,收割之後的保存、包裝、運送、販賣,到消費者購入後烹飪食用,以及可能產生的廢棄廚餘,每一步的碳排放都會計入稻米的碳足跡。那麽作爲普通消費者,我們能做什麽呢?或許香港第一間可持續酒吧Penicillin能給我們一些啓發!Penicillin主張以「閉環(Closed-loop)」模式進行生產經營,希望能夠在把食物丟棄之前發揮它們的最大效用。他們會與附近的餐廳進行合作,將收集來的廚餘米飯與烈酒一起進行調配,開發出新的酒品。目前,他們的每日平均垃圾量控制在3公斤左右,實現了80%的可持續性。
低碳創新:泰日韓三國積極探索米業減碳新思路
從消費者層面的創新實踐,到國家與企業、科研機構的探索,低碳理念正貫穿稻米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泰國、日本、韓國分別從政策推廣、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等角度發力,為稻米產業的低碳轉型提供了多樣化的解決方案。
泰國政府推廣低碳米計劃
米產業是泰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為應對氣候變化,同時增加市場競爭力,泰國農業部門正在大力推動低碳米種植計劃。一方面,他們正在與更多的農戶合作,擴大低碳米的種植範圍。他們會邀請農業專家為農戶們傳授乾濕交替的灌溉技術,令種植者明白,節水種植不僅可以節省用水,亦能夠在不減少產量的情況下減少甲烷排放。另一方面,他們亦鼓勵農民使用微生物代替稻草燃燒,達到清理作物殘留的效果。農民們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對土壤的成分進行分析和監測,調整施肥策略。透過這些措施,泰國稻米產業有望降低至少30%的碳足跡。
日本公司發明免洗米
免洗米是一種無需淘洗就可以直接蒸煮食用的米產品。爲了減少洗米水造成的環境污染,BG公司在199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免洗米。這種免洗米採用不需加水和添加劑的米糠法進行加工。通過這種加工方法,免洗米整個生命週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會比普通大米更少。具體來説,對比一碗熟飯的碳足跡,免洗米的碳排放量比普通大米少4.6克。
韓國學者成功研發牛肉米
免洗米雖然不是人人都吃過,但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牛肉米你又有沒有聽過呢?2024年年初,來自韓國的學者研發出了一種新型混合產品,他們將牛肉細胞與大米結合,培養出含有更多蛋白質的牛肉米。這種牛肉米不需要飼養大量牲畜,因此相較於普通牛肉,這種新型米能夠減少資源消耗,並且大大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結語
國際白飯節不僅是對米飯的慶祝,更是一個提醒我們思考飲食選擇與環境影響的契機。通過瞭解白飯的碳足跡,我們可以從一碗飯開始,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未來的地球貢獻一份力量。
Reference
Renouvo. (2024). 37個減少「碳足跡」簡單方法:家庭、食物、購物碳足跡!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kDozo(Accessed: 9 May 2025).
明報. (2025). 圖表開箱:港人耗米量跌.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Ob0GW(Accessed: 9 May 2025).
吳以健, 楊志維 & 盧虎生. (2013). 稻作環境親和栽培之環境影響評估.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J3pgK(Accessed: 9 May 2025).
台灣農業部. (2010). 稻米生產之生命週期與碳足跡環境影響評估.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b6VWL (Accessed: 9 May 2025).
願景工程基金會. (2023). 【餐桌上的碳排】走進稻田,算出一碗飯的碳足跡.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8RlWl (Accessed: 9 May 2025).
明周文化. (2021). 本地首家永續酒吧 將區內的蠔殼、剩飯、果核一併回收 升級做成獨當一面的雞尾酒.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Yj1Wy (Accessed: 9 May 2025).
中時新聞網. (2025). 泰國稻米推動轉型革命!低碳水稻橫空出世.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kEUou(Accessed: 9 May 2025).
新頭條. (2025). DFI 零售集團推出低碳米耕種先導計劃 減低至少30%溫室氣體排放.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ZbcCa (Accessed: 9 May 2025).
BG Musenmai Consortium. (no date). BG Musenmai(rinse-free rice) Initiatives in Response to “SDGs” Adop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0gIuQ (Accessed: 9 May 2025).
香港經濟日報. (2024). 以牛肉細胞混合大米韓國成功研發「牛肉米」. Available at: https://shorturl.at/HG5Gf (Accessed: 9 May 2025).
YANG. (2024). MOM 年輕媽媽支援計劃單張 (P019.pdf). Available at: https://tinyurl.com/w5yv6dnr (Accessed: 2 May 2025).
立即關注我們,以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
【關於ECHOASIAEA 週二《可持續簡報》】
我們致力推動和發展香港及亞太地區的低碳及可持續企業發展活動, 透過每逢星期二 「週二《可持續簡報》」為大家深入淺出剖析及探討可持續企業發展概況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