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系列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 #可持續社區設計師 #SDG11
Interviewed & Written by Samson Tong. KV created by Kara Lo. Photography by Samson Tong
編者的話
是次 #世界地球日系列 — EA團隊專訪「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副會長」李嘉聲 Charles Li。畢業于悉尼大學並獲得建築和城市設計學位的Charles,擁有建築和規劃領域的豐富經驗,在香港和澳洲註冊為規劃師。過往多年,Charles在私營和公營機構中積累了豐富給寶貴的城市設計及規劃經驗,並參與了許多香港城市發展的重要項目。其中著名項目包括港島灣仔區茂蘿街及巴路士街活化保護項目,並在保護及發展這些歷史區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是次訪問,我們走進近期熱話的「啟德園區」作了解。身為香港城市設計師,Charles分享了提升香港人幸福感的五個城市規劃建議,涵蓋建築、人文、空間、自然的平衡,並參考了國際案例和本地城市規劃經驗。

「可持續城市設計師——他們不只在畫藍圖,更在為香港人的幸福感鋪路。」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的副會長 – 李嘉聲先生
關於香港的快樂指數,牛津大學幸福研究中心是這麼說:
早前,2025年度《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出爐,位於北歐的芬蘭連續第8年取得冠軍。在兩岸三地之中,台灣排名第27,中國大陸排名68,香港排名88,較前一年跌2位。香港的排名也比日韓、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低。
報告由牛津大學幸福研究中心夥同諮詢公司蓋洛普(Gallup)、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等合作發布,對147個國家或地區給予排名。香港在全球快樂指數中排名88不算「太低」, 尚算位於中間偏低,但與北歐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城市設計與市民快樂有關係嗎?」
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Goals)中的第3項「健康與福祉」和第11項「可持續城市與社區」提醒我們,城市規劃不單是蓋房子,而是要打造「快樂城市」,以人為本,讓居民活得更健康、更滿足。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的副會長 – 李嘉聲 Charles Li
一、建築與人文:讓城市「呼吸」,參考韓國清溪川
城市設計師李嘉聲提到,香港的高密度建築雖是經濟奇蹟的象徵,卻也「壓縮了」人的幸福感。 他指着「啟德園區」的一個社區走廊說:「你看看,假若這我們沒有做好城市設計的話,這邊就只可能會出現一幅灰濛濛的牆,再加上普通至極的水泥的走廊。早上的上班族可能只會匆匆經過這裏,沒有一絲想停留一刻欣賞景觀,為每天的自己打打氣;而晚上的小康家庭亦少了優美的公共空間,為家庭成員甚至小寵物「呼吸」一下幸福的氛圍。」

他以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城市規劃為例,清溪川原本是一條被高速公路覆蓋的污染河流,2003年政府決定拆除高架橋,恢復河道,沿岸打造步行區和綠地。這不僅改善空氣質量,還為市民提供了休憩空間,成為人文與自然結合的典範。
香港的城市規劃當然可以借鏡,例如活化舊區水道:本年度重開的觀塘的翠屏河,甚至今天的啟德園區的啟德河(舊稱啟德明渠),另外亦可增加街頭綠化,提供生物多樣化的有機生態基本素材,讓建築不再只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有溫度的人文及生態載體。

二、空間與自然:保留景觀走廊,守護獅子山山城景觀
「香港的自然景觀是我們的瑰寶,卻常常被忽視。」Charles 強調,保留景觀走廊至關重要,尤其是獅子山山城景觀。這座山不僅是地標,更是香港人文及歷史的載體。他建議在規劃新發展區時,必須嚴格控制建築高度和密度,確保視線通透,讓居民抬頭就能看到綠意,而不是被摩天大樓包圍。空間的開放性能減輕壓迫感,提升心理幸福,這也是「以人為本」設計的核心。

三、啟德園區案例:從啟德機場到幸福社區的轉型
談到本地實踐,城市設計師李嘉聲特別提到啟德園區的規劃。這片前機場用地正轉型為綜合社區,結合住宅、商業和大量綠地,如啟德河和中央公園。他指出,啟德的設計試圖平衡發展與休憩,例如設有單車徑和水景空間,讓居民有機會親近自然。

「你聽聽,今天吹東南風,正好這條景觀走廊讓春風不但吹過水景湖面,泛起漣漪有聲,亦吹進社區,讓大家好好感受此時此刻。」
然而,他也坦言,啟德仍需加強社區設施的覆蓋,例如長者中心和幼兒遊樂場,才能真正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成為名副其實的「快樂城市」。

四、自然與可持續性:綠色建築與低碳生活
幸福感離不開健康環境。Charles 認為,香港應更積極推廣綠色建築,例如採用節能材料和綠化屋頂,減少城市熱島效應。他參考 SDG 目標 11的指引,建議將可持續性融入日常,例如擴大單車網絡、提升公共交通效率,讓居民減少對汽車的依賴,推動低碳生活,不僅環保,也能讓人感到身心舒暢。
「讓自然元素融入城市設計,簡單如街樹和小型公園,就能讓高密度城市變得更宜居,亦增加市民的幸福感。」
香港城市設計學會的副會長 – 李嘉聲先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五、以人為本的挑戰:香港可持續城市設計師的困境
來到這裏,筆者大膽問了一個「傻問題」:「可持續城市設計師在香港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Charles苦笑說:「土地可能是最大的瓶頸。」
常言道香港地少人多,過往開發商往往優先追求利潤,政府又要解決住房短缺,留給綠地和公共空間的資源十分有限。此外,市民參與規劃的機會亦不多,導致城市設計難以全面反映居民需求。他呼籲政府勇敢投資於長遠幸福,平衡短期的經濟回報,這才是「可持續快樂」的關鍵。
結語:快樂城市,從規劃開始
《世界幸福報告2024》告訴我們,快樂不只是個人情緒,還與生活及環境息息相關。香港的城市規劃若能從建築、人文、空間、自然出發,借鑑韓國清溪川的自然復興,並守護像獅子山這樣的景觀走廊,或許能讓我們香港市民增添多一點幸福及笑容。面對土地和資金的挑戰,可持續城市設計師的角色更顯重要——他們不只在畫藍圖,更在為香港人的幸福感鋪路。你覺得香港夠快樂嗎?也許答案,就藏在下一個規劃之中。
立即關注我們,以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
【關於ECHOASIAEA 週二《可持續簡報》】
我們致力推動和發展香港及亞太地區的低碳及可持續企業發展活動, 透過每逢星期二 「週二《可持續簡報》」為大家深入淺出剖析及探討可持續企業發展概況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