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1, 2025 Samson Tong

《EA10週年專題》又窮又熱! 我們的城市夠「韌性」嗎?|從氣候變遷 看香港貧窮人口面對氣候轉變的韌性 |專訪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成員何紫晴

#城市韌性 #氣候韌性 #社區氣候應變 #韌性城市規劃 #氣候不公義 #何紫晴

Researched & interviewed by Samson Tong. Edited by Yvonne Sze. KV created by Kara Lo. 

「思考是無價」|ECHO ASIA 的十週年專題報道系列

歡迎來到 ECHO ASIA 的十週年慶典專題報道!我們深信思考是無價的,在這特別的時刻,我們決定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些與可持續發展及生活有關,而且值得反思的議題。我們團隊會透過深入調查研究、專訪業界代表、及實地觀察,為大家剖析10個社會背後常被忽略的事實。再次感謝大家支持,如有不足,敬請指導!

上集 EA-ISSUE 03 團隊很高興邀請到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的副院長 ─ 葉曉雲教授,以及學院的助理教授 ─ 林敏諾博士,與我們一起深入布料背後的循環經濟,窺探衣物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它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EA10週年專題 echo asia 社區 城市韌性氣候應變 中國水災
內地27條河流齊爆洪水警戒 雲南猛統河創1979年來最大洪峰
圖片來源: HK01

迫在眉睫

本年四月,巴基斯坦出現異常高溫,俾路支省氣溫高達49°C,而印度新德里亦超過40°C,比往年同期高出約5°C。回看中國廣東湖南等地區現正經歷歷史上最大洪災,據報有18多萬人受到災害。另外,自特朗普發動關稅戰後,全球經濟在不明朗中浮沉,再加上六月中東以色列伊朗爆發衝突,然而東歐那邊連續三年多的俄烏戰爭仍未得到解決來明,這些一切都掩蓋了一個更為深遠的威脅正悄然逼近,那就是——氣候變遷

「面對現實 Bro」

筆者身邊有部份朋友,或可能對此「議題」(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 感到麻木,認為與他們沒有關係,甚至認為是傳媒抄作,但每當我們看到活生生的社會新聞報道就必須要面對現實:「世界氣候歸因組織」於6月11日發表報告指出格陵蘭冰蓋於今年5月熱浪期間加速消融,速度是過去平均的17倍 – 是「過去平均的17倍!」。

格陵蘭冰島冰蓋融化速度飆升17倍

報告指出,格陵蘭冰蓋導致海平面上升,直指原因為氣候變化,由於格陵蘭和冰島的基建是為寒冷天氣而建造的,融冰會導致水浸,破壞道路和基建設施,亦會威脅格陵蘭原住民的生計和傳統生活方式,真真切切的影響着他們城市脈動的殘酷現實。

EA10週年專題 echo asia 社區 城市韌性氣候應變  格陵蘭冰島冰蓋融化
格陵蘭冰島冰蓋融化速度飆升17倍
圖片來源: VOCO News

只差0.1°C

撇開關於日本地震本年的預測不說,若大家單看差不多每年都會出現的水災新聞,就會有更深體驗。而事實上,2024年錄得的破紀錄高溫已經達到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4°C的臨界點,距離我們設定的1.5°C界線只差0.1°C。過往幾年,香港也面臨幾個重點氣候災害,包括炎熱天氣、水浸,以及影響深遠的極端氣候事件,這些事件越趨頻繁。特別是2023年颱風引發的黑雨,讓大家親身感受到極端天氣對香港社區的影響和威力。而每次極端天氣引發的事件都重擊地敲打著我們城市的脆弱神經:交通癱瘓、基建受損、經濟停擺,甚至無數家庭的生計都因此而懸於一線。

當世界的氣候變得愈來愈「任性」

聯合國人居署指出,全球所有的城市都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其中 80% 的城市在面對地震時顯得脆弱,60% 則面臨著風災水患與海嘯等威脅。當這個世界的氣候變得愈來愈「任性」,我們的城市是否也具備足夠的「韌性」來因應?

韌性城市規劃

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 「應該不再是」遙遠的環保口號,而是我們城市脈落深處的結構性挑戰,我們必須着手應對。因此,韌性城市規劃即成為應對氣候危機的核心,透過具韌性的城市規劃及設計、綠色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策略,讓城市規劃能有效減輕氣候變遷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面對不確定衝擊時(例如天災、經濟衰退、恐襲事件及能源危機)更具有的「適應能力」及「回復力」,令城市及社區受到衝擊後能夠迅速恢復生活秩序、達到新平衡的能力。

今集ECHOASIA《十週年專題報道》將會繼續落區,集中討論香港貧窮人口如何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生活影響,以及香港民間及社區如何「由下以上」(bottom-up) 推動環境政策倡議,為社區韌性帶來可持續發展策略。

EA10週年專題 echo asia 社區 城市韌性氣候應變 oxfam
圖片來源: Oxfam IG

又窮又熱?香港貧窮人口

根據樂施會《香港貧窮狀況報告2024》,香港在2024年第一季的貧窮人口為139.5萬人,貧窮率為20.2%,這意味著每五個香港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特別關注的是長者貧窮問題,報告指出65歲或以上貧窮長者人數超過58萬,較2019年急增42.9%。

這些數字的背後,正正隱藏了無數基層家庭的艱難掙扎。基層工友多從事低薪、長工時行業,如清潔、保安,月薪中位數僅約12,000港元,微薄的收入簡直是杯水車薪,難以應付香港全球數一數二的高昂生活成本(如租金、醫療)。

氣候變遷 熱島效應 

根據香港天文台紀錄,2024年錄得超過52天的「酷熱天氣警告」及50天的「酷熱天氣熱夜」。然而,炎熱天氣進一步加重基層家庭的經濟負擔,在酷熱難當的日子裡,為了緩解室內的悶熱,即使只是開啟風扇,甚至奢望地使用冷氣,都意味著電費賬單的急劇飆升。

炎熱天氣進一步加重基層經濟負擔 更甚威脅健康

諷刺的是,貧困家庭往往只能蝸居於劏房或通風極差的舊樓,這些簡陋的居所如同蒸籠,室內熱氣難以散去。面對高漲的電費,這些本已捉襟見肘的家庭,根本難以負擔這筆額外的開支。

再讓我們再走入社區看看「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24年六月至七月曾訪問三百零八個不適切居所租客,發現部分天台屋及鐵皮屋室內溫度最高四十一度,比室外更高;九成受訪者因居所太熱而身體不適。

另外,酷熱天氣對戶外工作者(如清潔工、建築工人)影響尤大,他們需長時間在烈日下工作,易患中暑、脫水等健康問題。基層工友多數缺乏足夠休息空間或冷氣設施,工作環境惡劣。

Blaire Ho 「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成員何紫晴
「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成員何紫晴及團隊
圖片來源: 何紫晴

炎夏中的清涼綠洲

EA團隊今次特別訪問「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成員何紫晴(Blaire Ho),深入了解香港近年愈見嚴重的暑熱問題,及對基層社區的影響。

Blaire回憶自己從2023年開始加入關注組的情景:「2023年的夏天,我記得自己曾替無冷氣的劏房戶換LED燈膽,該劏房由廢棄安老院改建而成,現場烏燈黑火,一對老夫婦居於其中,兩人即使發現冷氣機壞掉,亦不敢向業主要求更換冷氣。伯伯冒暑蜷曲身體,縮於下格牀一角。老實說,好多長者在氣候變化上,他們連生活的尊嚴也未必有。」

Blaire繼續解說:「以酷熱天氣為例,很多人以為開冷氣就能解決問題。但對於住在劏房的弱勢社群,他們在面對酷熱天氣時可能連晚上都無法入睡,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尤其在香港潮濕的環境下,他們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等問題。」

香港現在有許多弱勢社羣正無聲承受着氣候轉變,無力自救,而大眾甚至不知道氣候變化正如何影響自己。

「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成員何紫晴

氣候變化存在不公義的現象

再以戶外工作者為例,他們在炎熱天氣下工作是無可避免的,經常面臨中暑、脫水、休息時間不足等問題。而對於水災和颱風,弱勢社群受到的影響也極大。例如在2023年的黑雨期間,他們可以去哪裡避難?又如何搬遷家當?這顯示氣候變化存在不公義的現象,不同群體和工種的適應能力差異很大,而弱勢社群受到的影響卻是最大的

Blaire Ho 「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成員何紫晴 夏日休息站
「夏日休息站」
圖片來源: 何紫晴

自發性的社區「夏日休息站」為城市韌性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Blaire認為要幫助弱勢社群建立長期韌性,甚至減低極端天氣對他們的影響。第一步是評估他們的脆弱性,了解他們在經濟、性別、年齡和身體殘疾等方面可能受到的影響。為此,他們與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合作,在2022年啟動了為期三年的「夏日休息站」計劃。

他們尋找及發現社區中有許多閒置空間,例如咖啡店、工作空間或社區中心,將這些空間有潛力轉化為幫助社區應對極端天氣的場所。Blaire的團隊從2022年開始關注深水埗和葵青區,並在2024年擴展到八個區域,與10個合作夥伴合作提供休息空間,在酷熱都市中為弱勢社群點亮了一線清涼。

團隊也從2023年開始收集消費物資,希望將社會上多餘的物資轉發給有需要的人。他們收集了風扇、冰巾、退熱貼、鹽糖等物資,以幫助戶外工作者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在2024年,團隊的休息站地圖(Online Map)已有5,000次瀏覽。

Blaire Ho 「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成員何紫晴 夏日休息站
團隊也從2023年開始收集消費物資,希望將社會上多餘的物資轉發給有需要的人。
圖片來源: 何紫晴

社區的「氣候公義」做得越好 其氣候韌性就會越高

當談及「氣候公義」時,Blaire回應:「社會各界應該認識到,氣候變化是一個環境問題,但解決氣候變化也能為社會帶來正面效益,甚至可能解決更多長期存在的社會不公義問題。我認為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去面對氣候挑戰。這不單是環境議題,其背後更關乎社會不公義、經濟、城市規劃和工作保障等議題。」

她補充:「應對氣候變化不僅僅是環境及生態局的工作,它還涉及勞工權益保護和基層市民支援等議題。為了制定更全面有效的氣候適應政策,政府需要與各個部門合作,制定更全面的策略。政府應該與民間團體、學者和青年團體等多方合作,連接不同群體在氣候變化下的需求,並將這些需求收集起來,讓政府的政策能夠更「落地」,使各持分者及社區的意見能被更有效地聽取。」

「我是做護理的,氣候變化真的不關我的事。如果患者中暑了,我只負責醫病。」或者是一些扶貧工作者會說:「氣候變化真的不關我的事。」

Blaire的團隊過往在關注組的工作中,曾與不同群體合作中了解各持份者的意見。

結語

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夏日休息站」不僅是應對高溫的實用方案,更是社區韌性與共享精神的典範。更令人鼓舞的事,Blaire及新一代成員承接過往兩年「夏日休息站」工作, 關注組把夏日休息站版圖從葵涌、深水埗,擴展至今年的油尖旺等地區。筆者認為社會各界應該認識到,氣候變化是一個環境問題,但解決氣候變化也能為社會帶來正面效益,甚至可能解決更多長期存在的社會不公義問題。

Reference

香港天文台二零二四年天氣概況 (2024)。 網址:https://shorturl.at/gAYNX 

眼底城事 (2018)。韌性成事好城市:從100 Resilient cities談城市發展的韌性。網址:https://shorturl.at/O3ewL

眼底城事 (2018)。氣候愈來愈任性,我們的城市夠「韌性」嗎?。網址:https://shorturl.at/Kuvdj

MPWeekly (2024)。【愈窮愈熱?】年輕人辦氣候關注組 三年無償勞動 製社區地圖 供劏房戶避暑網址:https://shorturl.at/8nsli

立即關注我們,以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關於ECHOASIA《十週年專題報道》】

我們深信「思考是無價的」,在這特別的時刻,我們決定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些與可持續發展及生活有關,而且值得反思的議題。我們團隊會透過深入調查研究、專訪業界代表、及實地觀察,為大家剖析10個社會背後常被忽略的事實。

Tagged: , , ,

DROP US A LINE!

Get in touch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