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31, 2025 ECHO ASIA Content Team

《EA10週年專題》飛不出的候鳥|從香港建築設計解讀我們與自然的距離

#雀鳥群亡 #社會共融 #環境綠化 #真人圖書館 #城市鳥類生態 #新田 #北都都會 #西沙GoPark #龍尾人工沙灘 #鳥撞 #玻璃幕牆 #窗殺 #自然而然

Written by Tina Tang. Edited by Yvonne Sze. KV created by Kara Lo.

「思考是無價」|ECHO ASIA 的十週年專題報道系列

歡迎來到 ECHO ASIA 的十週年慶典專題報道!我們深信思考是無價的,在這特別的時刻,我們決定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些與可持續發展及生活有關,而且值得反思的議題。我們團隊會透過深入調查研究、專訪業界代表、及實地觀察,為大家剖析10個社會背後常被忽略的事實。再次感謝大家支持,如有不足,敬請指導!

寂靜悲鳴,雀鳥之鄉變死亡低谷

麻雀窩在排水、排氣口築巢,相思躲著樹蔭瞌睡,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北鷹鴞、雄性紅喉歌鴝和極度瀕危動物禾花雀等待季節遷徙歸來。

這本應是牠們原本的生活軌道,卻被人類奪取安逸的生活。

建築物發出的燈光在夜間干擾雀鳥定位,導致雀鳥迷航、誤撞建築物。落地玻璃讓人們清晰瞭望窗外天空和綠植、使室內採光明亮,又不失寧靜,卻是牠們看不見的死亡告示。一頭扎進虛幻的森林,從此默哀。

《香港鳥撞玻璃報告2022-2023》指出一年間在全港16區共錄得309隻鳥撞個體,其中284隻死亡, Echo Asia Communications
香港觀鳥會於2024年發表《香港鳥撞玻璃報告2022-2023》,一年間在全港16區共錄得309隻鳥撞個體,其中284隻死亡。(香港觀鳥會提供

狙殺雀鳥的死亡之谷 一年309雀鳥撞玻璃92%死亡

2022至23年,一共309個鳥撞*個案,6隻相思雀、11隻栗背短腳鵯在商廈集體撞死;香港大學好橋、智華館、太古堂等地方兩年錄得逾百宗鳥撞;35隻白頭鵯在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圓夢臺集體死亡。大學均沒有採取有效措施抑止死亡蔓延,如參考港鐵貼上防撞貼紙的簡單動作。等待牠們的,不是圓夢而是完結。

*鳥撞,或稱窗殺,即雀鳥無法辨認玻璃幕牆或透明隔音屏障,透過看到玻璃反射的綠植、天空以為能穿越而撞向玻璃。

各種我們未曾謀面的雀鳥,在牠們撞到玻璃死去後,我們才認知到牠們的存在。

鳥撞玻璃,與你何干?

與學者一席話

各種我們未曾謀面的雀鳥,是否等到在牠們撞到玻璃死去後,我們才認知到牠們的存在?

鳥撞玻璃,與你何干?確實與你的生存無關,但與你所居住的地方有關。本專題並非向你講解如何保護候鳥,而是探討我們如何看待大自然——從建築、從自身、從意識。

是次專題,EA團隊很榮幸邀請到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實務)及構詩建築(O Studio Architects) 創建人及主持建築師 – 歐暉先生接受訪問,增添是次文章的深度與專業性。

EA團隊很榮幸邀請到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實務)及構詩建築(O Studio Architects) 創建人及主持建築師 – 歐暉先生接受訪問,增添是次文章的深度與專業性。

人與雀鳥共融—綜觀現代建築

香港作為高密度城市,社區環境要容納這群有翅膀的居民有其難度。綜觀目前的建築,建築設計能做些什麼改變,使雀鳥不再頻頻死亡?

現時許多建築師常使用導致雀鳥死亡的玻璃幕牆。一是基於現代主義的風格追求,創造現代化城市的美感,二是因為技術進步而建造成本低。事實上大家以為的「落地大玻璃」能夠更親近室外環境,看到無敵大海景,但其實它阻隔了人們與外界接觸的空間——沒有自然通風、聽不見也感受不到外界的變動。

只有建造玻璃幕牆才達到建築美學、成本減低、無敵景色嗎?歐教授指,其實有許多建造模式能夠達到以上目的同時,保留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例如,當建築物容納半室外空間時,我們重新擁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雀鳥也會因為凹凸有致的視覺效果避免撞牆而死。

《香港鳥撞玻璃報告2022-2023》指出一年間在全港16區共錄得309隻鳥撞個體,其中284隻死亡, Echo Asia Communications
香港觀鳥會於2024年發表《香港鳥撞玻璃報告2022-2023》,一年間在全港16區共錄得309隻鳥撞個體,其中284隻死亡。(香港觀鳥會提供

人與雀鳥共融—建築可以怎樣發展?

在專業化的體制中,建造一個不會扼殺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或許經過重重考驗。故此,歐教授亦鼓勵建築師參與社區項目、由非牟利機構展開的項目,因為非商業委託或大型發展項目,或許有更大的自由度,實踐更多與大自然緊密的建築設計。

眺望未來,他認為新田是一個能被好好設計、保護的地方。歐教授指,新田密度較低,擁有大量農地、濕地,更是候鳥常到該地遷徙的地方。即使建築和環境做到不會阻礙雀鳥飛過、保留原有的生態,也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我們如何做到候鳥也喜歡在此處停留,使這個地方也成為牠們的棲居。

現實層面能做到嗎?他續說:「想像當然令人感到興奮,但要做到(這樣的社區環境)是不容易的。儘管如此,作為建築師都要嘗試去做。」

事實上,不少地方已經法規訂明考慮雀鳥生存空間的建造規定或提供清晰設計指南。以溫哥華物鳥類設計指南為例,建築設計上,指南建議提⾼玻璃的可⾒度、在玻璃表⾯的外部應⽤視覺標記(包括拱肩⾯板和垂直框架)或使用外部百葉窗、遮陽簾或藝術品等中斷反射玻璃。景觀設計上,則建議種植原⽣樹⽊和灌⽊以供⿃類棲息、盡量減少⼈類直接幹擾、提供⿃類飲⽤和洗澡的⽔、納⼊多種棲息地類型等。

「想像當然令人感到興奮,但要做到是不容易的。儘管如此,作為建築師都要嘗試去做。」

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實務)及構詩建築(O Studio Architects) 創建人及主持建築師 – 歐暉先生
溫哥華物鳥類設計指南, Echo Asia Communications
圖片來源:溫哥華物鳥類設計指南

人與雀鳥共融—居民可以怎樣做?

下次遇到鳥撞玻璃時,我們能報告個案、參考「遇到雀鳥撞窗怎麼辦」指引,對牠們伸出援手。你也能貼上防鳥撞貼紙裝飾;參與、關注建造物鳥類友善空間。

詳情請參考:

「我們要做的,不是保護雀鳥,而是還予彼此自由。」

香港建築,我們的棲居完美嗎?

談及香港建築特性,筆者認為香港建築是「完美」的 —— 數學上的完美,計算上精準、有條理、工整,單位方正、無一寸地被浪費。這有賴於建築行業的各界人員,要達到如香港般建造的高樓大廈安全、實用面積大可不算是容易,固然值得欣賞。

香港建築法例條文屬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嚴格、土地寸金尺土,香港的建築也著重實用性和功能性, Echo Asia Communications
圖片來源:Jimmy Chan

基於香港建築法例條文屬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嚴格、土地寸金尺土,香港的建築也著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建築在建造時,往往因考慮嚴謹的數學幾何、遵從細化的程序而變得一板一眼。尤其在訪談中發現,原來建築師、測量師、工程師、項目投資者之間的關係並非想像中密切,相比想法上的互動,更多時候,不同人員或許只是一顆努力滿足規範的螺絲。失去這些螺絲,建築不成,但失去他們的創造,建築只是空洞軀殼。

當程序清晰,我們做事的關係僅在於各自完成自己的程序、遵守規則,流水線地完成指標;當一切只能精準明確、當我們習慣「呢單嘢唔係我跟開」,是否又失去秩序以外的創造、趣味和自由呢?

一遍遍地重複生產技術,刻板的建築、碎片化的生活,我們變成存於世上的機械物質,居所只是裝載機械的容器。

「建築師很多時都是滿足這些建築規範,若建築師能成為參與設定建築規範的角色,可能會對香港建築面貌變得多元有幫助。」

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實務)及構詩建築(O Studio Architects) 創建人及主持建築師 – 歐暉先生
西沙GO PARK以融入大自然型態設計未來感的建築, Echo Asia Communications
西沙 GO PARK(圖片來源:PET-A-HOOD

當「綠色建築」成為一種口號

為了滿足ESG要求、企業要寫得出一份可持續發展報告,建築設計於是就要容納「自然景觀」。這種景觀設計,往往陷入卻不知不覺展露出人類想來決定大自然要長在哪裏的傲慢。

新建成的西沙GO PARK以融入大自然型態設計未來感的建築。該地原為十四鄉,密林滿佈,自展開建造以來,森林、大樟樹被移除,原居民動物流離失所,野豬進食垃圾、牛背鷺減少。龍尾人工沙灘原為生態多樣的泥灘,逾400種海洋物種駐足停留,但歷經搬沙填海、計算失誤破壞濕地,現時已成為人類游泳的人造泳灘。還有都市目之所及又數之不盡的人造公園、休憩草地。

這可是我們想要的綠色建築嗎?大自然本身,還能「自然而然」地生長嗎?

Hello ~ 還生活著嗎? 建築與我們的關係

雖匆匆一生,但之於現實,我們希望生活而非生存。建築盛載了我們的一生,從功能性到創造在地的回憶。走過某條小巷,你想起誰?走近這座城市,你失去了誰?離開居住原址,你與誰分離、又與誰重新描繪親密?在哪個角落又庇護了你的夢想?

《EA10週年專題》飛不出的候鳥|從香港建築設計解讀我們與自然的距離, Echo Asia Communications

「建築除了成為一個『瓦遮頭』(安全的居住環境),滿足功能性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居住的人體會到什麼是『棲居』(Living)。那不只是睡得好、滿足一日三餐,你與他人共同地生活、溝通。」 

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實務)及構詩建築(O Studio Architects) 創建人及主持建築師 – 歐暉先生

棲居香港,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這篇文章的主角看似是雀鳥,其實也是你。筆者雖展望有一個建築能融和雀鳥的生存空間,但不能強求每個人都願意接受雀鳥進入自己的棲居。那麼,你願意與雀鳥共同生活嗎?

或許你無法想像與牠們共同生活,因為現實根本沒有這樣的空間。過往香港的養雀文化盛行,帶著八哥、畫眉、相思鸚鵡飲早茶,研究雀籠、品雀,猶如現在的人們帶著愛犬互相攀比;「雀仔街」(園圃街雀鳥公園)之於現在,或許會被稱為「寵物共享公園」。人們的文化,也曾珍視雀鳥,也曾一起生活。

不過再細想,我們往往將動物,視為寵物,忽略牠們自身也是原住民。那麼,人與大自然更融洽地生活的狀態是怎樣的呢?

上述提問居所對你的意義,那麼,對雀鳥的意義呢?雀鳥需要的比人類更簡單,牠們只要安全的居住空間、光、水、食物。牠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冬來夏遷、或視香港為留守窩居、或偶爾作客。為何我們連這些動物都包容不下?

雀鳥雖不懂人語,但感受到牠們的存在,與這些「失語者」共同地生活,或許不只是代表著我們擁有同理心,而是我們真正視香港為彼此為共同的棲居。

結語

當我們說可持續發展,究竟在談論什麼?發展,其實沒那麼高尚。不必上升至建造高級未來感的社區、融合大自然型態等,節省物料、減少運輸成本和工人的工時也能是建築行業在可持續方面的付出。至於個人,是否只有回收才算環保?

當我們說人與大自然共融,建造和諧社區,又是在追求什麼?

我們與自然、與雀鳥的關係,是鄰居,還是妄想成為管理者?

我們自身能否追求生活,而非成為異化的、趁手的工具?

Reference

獨立媒體. “觀鳥會指一年錄284隻鳥撞玻璃死亡 籲修例規管建築物防「窗殺」 | 獨媒報導 | 獨立媒體.” 獨立媒體, 26 Sept. 2024, https://shorturl.at/Z0C2y. Accessed 20 Feb. 2025.

明報. “九成死亡 年309宗鳥撞 15%夜間遷徙候鳥 – 20250112 – 港聞.” 明報新聞網 – 每日明報 Daily News, 2025, https://shorturl.at/1h6kb. Accessed 20 Feb. 2025.

“一年284雀鳥撞玻璃亡 觀鳥會籲政府推措施以身作則 – 20240927 – 港聞.” 明報新聞網 – 每日明報 Daily News, 2024, https://shorturl.at/EBLot. Accessed 20 Feb. 2025.

“全港麻雀估算逾22萬隻 香港觀鳥會冀建立城市雀鳥數據庫-香港商报.” Hkcd.com, 2024, https://shorturl.at/n28Yu. Accessed 20 Feb. 2025.

“香港野生雀鳥保育關注組 HKWBCCG (@Hkwildbirdcc) •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Instagram.com, 2020, https://shorturl.at/mWSTH. Accessed 20 Feb. 2025.

立即關注我們,以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關於ECHOASIA《十週年專題報道》】

我們深信「思考是無價的」,在這特別的時刻,我們決定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些與可持續發展及生活有關,而且值得反思的議題。我們團隊會透過深入調查研究、專訪業界代表、及實地觀察,為大家剖析10個社會背後常被忽略的事實。

Tagged:

DROP US A LINE!

Get in touch with us!